本文單純分享我使用耳機來聽音樂的音質與聆聽感受, 其它例如 ANC、舒適度、外觀、穩定性等皆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
註:因每個人的經驗、偏好、訓練皆不相同, 購買耳機前還是以自己試聽的聽感為主, 本文不為任何一個品牌的耳機音質做背書
本文共分四個部分:
A. 真無線藍牙耳機 (True Wireless Stereo)
B. 耳罩式無線耳機 (Over-Ear wireless headphones)
C. 藍芽音質差異 (Sound quality of different Bluetooth codec)
D. A&futura SE180 + Sennheiser HD800S vs Chord Mojo + Sennheiser HD800S
==== 正文開始 ====
A. 真無線藍牙耳機 (True Wireless Stereo)
一共 13 副耳機, 排名如下 (店裡試聽的就不放進排名)
1. Devialet Gemini, 低頻略多但很有力, 高音略多一些些
2. KEF Mu3, 平衡滑順的音質, 很耐聽, 高音略少一些
3. Samsung Galaxy Buds Pro, 人聲突出, 高音略多一些 (ANC 在音樂播放/暫停之間切換的不夠平順)
4.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, 低頻很不錯, 人聲有時尖銳一些, 不太適合聽小提琴
5. Apple AirPods Pro, 中性調
6. Jabra Elite 85t, 人聲略薄, 低頻有點糊
7. Sennheiser CX 400BT, 人聲略薄, 不太適合聽小提琴
8. Sony WF-1000XM4, 高音有點奇怪...
9.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, 人聲有點糊, 不太適合聽小提琴
10. Microsoft Surface Earbuds, 聲音有點乾
11. B&O E8 3rd Gen, 聲音尖銳, 低音很弱
12. Jabra Elite 75t, 低音太多很難聽, 缺乏中頻音
13. Studio Fem, 不要浪費錢
其中最好的四支外觀照片如下 (合蓋圖請參考本文第一張照片)
最好的四支 TWS 拿來仔細比較的話, 差異如下:
我自己把這幾支耳機分成四個層級
Level 1: Devialet Gemini, KEF Mu3
註: 曾經去店裡試聽 B&O EX, 低頻略多高音略少, 雖然沒有買來仔細比較, 但 B&O EX 可以放在 Level 1
Level 2: Samsung Galaxy Buds Pro,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, Apple AirPods Pro
註: 上個月試聽了 Bose QC2, 這支好像在 200~500 Hz 有調整比較多些, 高音略少, 單憑印象覺得比 Samsung Galaxy Buds Pro 好一些些
Level 3: Jabra Elite 85t, Sennheiser CX 400BT, Sony WF-1000XM4,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
註: Jabra Elite 7 Pro 曾在店裡試聽, 低頻偏多, 人聲及高音偏少; B&O EQ 低頻略多且濁, 沒那麼有力&乾脆, 聽久了很膩, 人聲也有點怪; 這兩支就歸類在這個區間
Level 4: Microsoft Surface Earbuds, B&O E8 3rd Gen, Jabra Elite 75t, Studio Fem
註: 曾在店裡試聽過 B&W PI7, 低音糊糊的, 人聲偏少而且很集中, 高音略多; Logitech Zone True Wireless 則是低音很重, 低音跟人聲都比較糊; Marshall Minor III 缺乏低音, 鋼琴聲有點乾, 人聲太靠前, 高音尖銳
==== 2023-09-16 更新以下內容 ====
Devialet Gemini 是我認為目前在市面上音質最好的 TWS 耳機, 每次去健身房總會帶著它, 但它的續航力真的很糟糕, 開 ANC 的話大概 2.5 hrs 就沒電, 所以 2023-09-13 (三) Devialet 發佈 Gemini II 的時候我很興奮, 除了希望能改善續航力之外, 也期待在音質上還能有所突破, 馬上來 PK !!
剛戴上 Gemini II 時就有感到舒適度的提升, 但一聽 Ed Sheeran - Bad Habits 覺得很失望:低頻 (200 Hz 以下) 也泛濫的太嚴重了!一代的低頻對我來說雖然偏多一些但尚可接受, 二代不知怎麼回事直接把低頻加爆; 接著再聽 JISOO - ‘꽃(FLOWER)’, 那個 “咚” 的聲音真的 “咚” 到我心裡發寒… 實在無法接受這麼多的低頻
之後再聽了七八首有純人聲也有純樂器的歌曲, 3000~4000 Hz, 9000~12000 Hz 都比一代多一點(頻率點僅供參考,我的耳朵不一定準), 因此人聲會偏亮一些些。這部分倒是還好, 不仔細聽其實沒什感覺, 就當是 Devialet 最新的調音方向吧
結論:新不如舊 :(
除非你是低頻的重度愛好者, 否則不推薦
==== 2023-09-16 更新以上內容 ====
==== 2024-12-15 更新以下內容 ====
這次的參賽選手一共六位
兩位老面孔:Devialet Gemini 一代 (上排左一), KEF Mu3 (下排左一)
四位新同學:Apple AirPods Pro 2 (上排中間), Apple AirPods 4 (ANC) (上排右一), Nothing Ear(2) (下排中間), Samsung Galaxy Buds3 Pro (下排右一)
音源用 YouTube 或 Spotify 皆可, 因為這兩者的編碼都是 AAC, 最高 bitrate 只到 3xx kbps
不需要用到無損音源是因為 TWS 都是走藍牙傳輸, 不是 SBC 就是 AAC (有支援 aptX 或 LDAC 的並不多), 跟 MP3、YouTube、Spotify 一樣最高 bitrate 只到 3xx kbps, 說用 TWS 聽無損音源聽得出差異的我都會在心裡先畫個大問號
總結評分如下 (ANC 皆有開啟), Level 是我上文把聽過的十幾支 TWS 區分成四個層級的意思
這次在 iPhone XR 上測試的選手們
iOS 版本 18.1.1
因為 AirPods Pro 2 一躍成為我認為音質最好的 TWS 耳機讓我有點懷疑是否有 iPhone 加成的因素, 所以我又挑了 Level 1 的三支 TWS 到 Dell Latitude 7440 筆電上試聽
因為筆電一開始連 AirPods Pro 2 時覺得音質有變差, 似乎音場變窄而且整個音域有種數位化的斷階感, 因此我先回頭比較了 AirPods Pro 2 連接藍牙到 Dell Latitude 7440 筆電和 iPhone XR 的音質差異, 確認了「iPhone 藍牙音質比 Dell 筆電藍牙音質『好』」的結論, 然後 Level 1 三支 TWS 耳機的前述評論在筆電上仍然成立。
所以這再次驗證了我之前的兩個心得:
一、 筆電不適合對音質講究的人, 建議外接耳擴或用 DAP 來仔細品味音質
二、 同樣的音質缺陷用任一種方式都會顯現出來, 所以如果你只是想比較耳機, 用任何方式皆可以做比較, 擁有耳機後再考慮更好的音源或播放設備即可
附上筆電的硬體資訊:
Dell Latitude 7440
13th Gen Intel(R) Core(TM) i7-1365U 1.80 GHz
64.0 GB RAM
64-bit operating system, x64-based processor
Windows 11 Enterprise
HCI 12.13944 / LMP 12.13944 (藍牙 5.3)
至於為什麼筆電音質略差? 因為我非電子或訊號處理專家也不便妄言, 暫且先歸類為玄學的一部分吧 XD
最後談一下 AirPods 和 AirPods Pro 的空間音訊
當你開啟「空間音訊」(Spatial Audio) 時:
一、 選有支援「空間音訊」的 Apple Music, 「空間感」有提升, 高音的干擾較小
二、 選無支援「空間音訊」的音樂, 「空間感」提升較大, 但高音的干擾 (增加) 也愈多
不管有無支援「空間音訊」的音樂, 開啟「空間音訊」後音量都會提升大約兩階, 而且音場對我來說會有些微混亂, 所以我個人不會想開啟「空間音訊」。但我必須說 Apple 的「空間音訊」做得很不錯, 對於音質沒那麼挑剔的人來說真的有幫助, 讓聆聽的體驗更”沉浸”其中 (英文是 immersive, 我不知道怎麼翻成中文更恰當)
2024.12.21 臨時更新:
因為朋友也有一支 AirPods Pro 2, 拿來聽後發現跟我自己那支的音質不同, 我寫此文時剛好買到比較好聽的那支 AirPods Pro 2 (序號 FF4 開頭的那支), 如果網友覺得自己的 AirPods Pro 2 音質較悶, 例如人聲分離度較差、聲場比較窄時就看一下自己的序號囉~ 我不確定這是不同批料造成的差異? 還是單純生產的合理誤差範圍
==== 2024-12-15 更新以上內容 ====
====
B. 耳罩式無線耳機 (Over-Ear wireless headphones) (聆聽時皆有開啟 ANC)
1. Sennheiser Momentum3, 低頻頗強, 人聲及高音表現佳
2. B&W Px7 S2, 中音及高音略多
3. Sony WH-1000XM5, 低音太多, 人聲及細節比 XM4 略佳
4. Apple AirPods Max, 人聲較粗糙, 聽小提琴略差
5. Sennheiser Momentum4, 新出的還比上一代難聽, 頗失望
6. Sony WH-1000XM4, 低頻過多聽起來有點哄哄的
7. B&O HX, 聲音有點尖, 唇齒音明顯, 大提琴不好聽
8. B&O H4, 人聲和低頻略顯薄弱, 聲音有點尖
9. Bose NC 700, 人聲薄弱, 中低頻糊在一起
10. Jabra Evolve2 85, 人聲薄弱, 中高頻略少, 低頻瞬態無力
其中最好的五支外觀照片如下:
拿來仔細比較的話, 音質差異如下:
我一樣把這幾支耳罩式無線耳機分成四個層級
Level 1: Sennheiser Momentum3
Level 2: B&W Px7 S2, Sony WH-1000XM5, Apple AirPods Max, Sennheiser Momentum4
Level 3: Sony WH-1000XM4, B&O HX, B&O H4
Level 4: Bose NC 700, Jabra Evolve2 85
註: 曾在店裡試聽過 Bose QC45, 人聲偏弱, 有點尖銳; JBL Tour One 則是滿平庸的, 聲場也小
====
C. 藍芽音質差異 (Sound quality of different Bluetooth codec)
這部分使用 DAP (Digital Audio Player) 來做比較, 型號是 A&futura SE180, 做了以下三種測試:
1. aptX > AAC > SBC
AAC: 低頻較乾脆, 人聲較自然, 高音正常, 聲場較佳
SBC: 低頻略濁些, 人聲較靠前, 高音略粗
兩者差距不大
aptX 跟 AAC 比的話: 低頻更有力一點, 人聲略突出, 高音尖一些, 聲場好一些 (兩者差距也不大)
2. LDAC > AAC > SBC
低頻差異較明顯, 更有力和乾脆; 最大的差異在聲場和空氣感, 但若錄音品質沒那麼好, 這部分的差異也就不大
3. aptX HD 和 aptX 我聽不太出差別... 有時候反而覺得 aptX 似乎好那麼一些些
====
D. A&futura SE180 + Sennheiser HD800S vs Chord Mojo + Sennheiser HD800S
做了以下三種測試:
1. A&futura SE180 (Apple Music with loseless format) 跟 Chord Mojo 一代 (Dell Latitude 4320 with FLAC)
SE180 聲場較開闊而均勻, 細節略多且更圓滑
Mojo 低音略濁, 人聲較不圓滑且略靠前一點, 高音有點尖
2. FLAC 跟 YouTube (AAC 編碼), 系統: Dell Latitude 4320
FLAC 較 YouTube (AAC) 圓滑得多, 表現在全域上就是: 低頻較乾脆不拖泥帶水, 人聲較溫潤, 高音較不尖銳
3. A&futura SE180 + Sennheiser HD800S (4.4mm 耳機線)
目前聽過最好的耳機音質, 音場和細節都比 3.5mm 耳機線更上一層樓, 聽錄製品質高的交響樂很有沉浸感
低頻:渾厚有力,但不知是否密封性不好導致低音洩漏,個人覺得再加 2~3 dB 左右在主觀聽感上會更好
中頻與人聲:精準的表現恰到好處,完美呈現人聲及樂器該有的樣子
高音:略多,有些唇齒音聽起來頗尖銳
音場:寬濶,聽交響樂很享受
細節:豐富,可感受到弦樂器的擦弦聲
整體來說算平衡,尤其音場跟細節真的不錯,但對我來說有點尖銳
====
最後補充: 我曾經拿不同的耳機用 3.5mm 線接在 DAP 、筆電及使用藍牙, 當然接 DAP 的音質最好, 不過同樣的音質缺陷用任一種方式都會顯現出來, 所以如果你只是想比較耳機, 用任何方式皆可以做比較, 擁有耳機後再考慮更好的音源或播放設備即可~
以上心得分享, 觀迎交流~ :D
End